《北京周报》记者 苏·萨卡 陈姌 · 2016-08-01 · 来源:北京周报网 |
标签:鼓浪屿;申遗;文化 | 打印
|
鸟瞰鼓浪屿(王火炎摄)
如果说厦门下的是雨,那么鼓浪屿下的则是新娘。
在这个地处亚热带、距离厦门仅十分钟船程的小岛上,随处可见拍摄婚纱照的美娇娘:有的双膝跪地做祈祷状,有的背靠爬满青苔的古墙,有的在海滩上欢笑奔跑。她们大多年轻貌美,身披婚纱,手捧鲜花。通常在她们身后还跟着几个摄影助理,负责撑伞,搬抬三脚架、相机和化妆箱。
这究竟是实景拍照还是电影取景?可以说二者兼而有之。现在的鼓浪屿已日渐成为准新人们婚纱摄影的理想之地。
26岁的个体户梁朝和与他同岁的护士李赛男就是这样一对情侣。他们赶在9月9号大喜之日前,从山西不远千里来到鼓浪屿找专业影楼拍摄婚纱照,记录他们的幸福。
"我们是北方人,很少有机会能看见大海。这里太美了,历史和文化让人着迷。"谈及来到鼓浪屿的原因,梁朝如是说。
据鼓浪屿游客中心公关部沈欢介绍,鼓浪屿有大约两万人口,但每天来这里的游客就将近6.5万。十一黄金周到十一月份是旅游旺季,每天游客人数能超过12万。"去年我们接待了1300万游客。光是(景点和博物馆)门票收入就有1.5亿。鼓浪屿在最受欢迎的景点中排全国第二,第一是北京故宫。"
拍摄婚纱照的新娘(陈姌摄)
悠久的历史
为何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的小岛能够成为旅游胜地?郁郁葱葱的花园、风景如画的沙滩、花岗岩山丘……除此之外,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文化也赋予鼓浪屿别样的魅力。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这个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厦门被迫成为第一批通商口岸,鼓浪屿也未能幸免。蜂拥而至的外国人渐渐爱上了这个小岛并在此定居。
同时,这里也是第一个基督教传教士踏足的地方。他们建立了三座教堂,一座基督教公墓和一座伦敦会福音堂。
正是这样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得鼓浪屿有了另一个名字——"中国的地中海"。文化融合带来的最显而易见的影响是这里的建筑既有当地特色又不乏欧洲风情。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当地政府加强了对环保的重视。虽然鼓浪屿每天人流不息,但却仍旧保持着无污染、无拥堵的环境,原因就在于全岛禁止汽车和大型车辆通过。这里最常见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和电瓶车。
虽然许多鼓浪屿人出于不同的原因背井离乡,但他们仍与家乡血脉相连。许多人在侨居国接触到了先进的理念,回来出资兴建学校、医院、博物馆,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在毗邻厦门大学的华侨博物院里,像这样殷殷报国情、拳拳赤子心的故事不胜枚举,也为鼓浪屿平添了独特魅力。
澳籍华人胡友义就是土生土长的鼓浪屿人。他曾在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主修管风琴和钢琴演奏艺术,之后移民到澳大利亚,在房地产和股票行业取得成功。2013年与世长辞,享年77岁,但他的名字却传颂至今,成为鼓浪屿文化遗产不可磨灭的印记。
鼓浪屿街景(邓辉强摄)
钢琴之岛
"鼓浪屿"这三个字放在一起,充满诗意、富有律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海浪拍打岸边巨石的声音,又放佛是锣鼓敲击的声音。
正是音乐将胡友义与鼓浪屿紧紧地连在一起。胡先生所建的钢琴博物馆一直是鼓浪屿的骄傲。馆长朱岩说,鼓浪屿恰如其名,也被称作"音乐之乡"、"钢琴之岛"。
钢琴博物馆位于菽庄花园的"听涛轩",面朝大海,阳光普照,环境惬意。"音乐一直是鼓浪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鼓浪屿走出了许多音乐家,全岛有600多架钢琴,这也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将这两个名字赋予我们的原因。"朱馆长无不骄傲地说。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许多外国人和外地人举家迁往鼓浪屿,有些人将自己的钢琴带过来,鼓浪屿的钢琴文化由此开始。1913年,菽庄花园主人林尔嘉花重金从国外购置了一台钢琴,作为家庭陈列装饰。这是鼓浪屿的第一架钢琴。不久,三一堂和教会创办的学校也添置了钢琴。
"人们来鼓浪屿,不仅仅是为了美景而来,也是为了钢琴文化而来。我们现在已经有钢琴博物馆和风琴博物馆这两座博物馆了,而且即将修建第三座。新的博物馆将展出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的乐器,增加多元性。"朱岩说。
来到鼓浪屿的游客都会参观这两座博物馆。200多架钢琴和风琴来自胡友义将近四十年的收藏。在布鲁塞尔求学期间,胡友义被学校旁边的乐器博物馆深深吸引。他越发意识到乐器是记录音乐史的无价之宝,所以决定在鼓浪屿出资兴建一座类似的博物馆,让更多人能有机会欣赏这些乐器。
2000年,钢琴博物馆建成。五年后,风琴博物馆开馆。现场奏乐展示以及稀有的钢琴和风琴正是这两座博物馆的魅力所在。
走进风琴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架六米高的管风琴,有1350个音管,1909年由英国的诺曼·比尔公司制造,至今仍能弹奏。巨大的三层键盘对乐手们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30岁的张晓巧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是风琴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当她娴熟地演奏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时,在场观众无不惊叹。
"胡先生没有子女,但他将风琴和钢琴看成自己的孩子。他深知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所以在鼓浪屿这座'音乐之岛'建立这样的博物馆。我们博物馆所有展品都是从澳大利亚运过来的,都是胡先生自己的收藏。"博物馆讲解员王厦懿说。
钢琴博物馆的整体设计都出自胡先生之手,包括每一架钢琴的摆放位置都由他精心设计。时至今日,工作人员还记得博物馆筹建期间,胡先生会经常从澳大利亚打电话来询问钢琴运送是否顺利。
除了钢琴展示,博物馆的墙上还展示着瓦格纳、舒伯特、勃拉姆斯等国外音乐大师,以及郎朗、傅聪等国内知名大家的画像。
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音乐历史也在不断演变。钢琴博物馆让人们知道,钢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历史的记录。一架由伦德公司在1945年生产的塑料钢琴便是一例。当时整个世界还没从1929年的大萧条中恢复过来就又卷入了二战的漩涡之中。1945年二战结束,但全球经济依然萎靡不振。伦德公司也深受影响,为了减少成本,保证公司的运作,这家爱尔兰公司只好使用更便宜的塑料部件。
申遗进行时
在鼓浪屿申请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过程中,音乐和博物馆将发挥重要作用。
"鼓浪屿的文化是我们本地文化、东南亚文化、欧洲文化的融合,是没有国界的,这都得益于海外华人华侨的帮助。这里是东西文化的交融之地。"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顺斌说。
鼓浪屿的申遗之路早在2008年就已开始。"我们已经开始着力保护修缮我们的历史建筑和其他标志性建筑,还增添了新的设施。申遗成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小岛,推进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张顺斌说。
今年年初,申遗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国务院正式向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递交申请,推荐鼓浪屿和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代表中国申报2017年世界遗产项目。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对鼓浪屿进行资格审核。进展顺利的话,在2017年波兰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将对鼓浪屿进行审议。
鼓浪屿游览区管理处主任邓辉强做出了很恰当的总结:"鼓浪屿的遗产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在海外的鼓浪屿人和在鼓浪屿的外国人为我们提供了新艺术、新建筑、新想法。鼓浪屿是个特别的地方。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将让更多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人知道,在中国还有这样一座值得游览体验的小岛。"
思乡琴
在钢琴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架生产于19世纪的钢琴,外表看起来像是中国古董,线条优美。胡先生请了澳洲的工匠,用原色细木进行了装饰:在琴板上镶嵌了红鸟,琴身侧面则镶嵌了两只厦门市鸟白鹭,这也是胡先生把这架琴成为"思乡琴"的由来。"思乡琴"并非中国制造,而是英国科勒德公司出品。
胡友义在苏富比拍卖行拍得的具有典型中国风的“罗杰斯”牌古钢琴(陈姌摄)
另外一架罗杰斯牌钢琴完全以"中国风"装饰,琴身上印有山水、杨柳、花鸟,看起来就像是一件标准的"中国古董家具"。胡先生在苏富比拍卖行一眼看中,并于2010年以高过起拍价数倍的价格购回。
17世纪,具有中国艺术风格的物品开始在欧洲的艺术、建筑、音乐等领域风靡,也引来了收藏家们对中国风格的家具和瓷器的狂热喜爱。
如今,充满中国元素的钢琴横跨整个太平洋,终于来到了属于它们的地方。胡先生也如愿落叶归根。
在博物馆胡友义原来的办公室里,邓辉强指着窗外的大海对记者说:"胡先生的遗愿就是将自己的骨灰撒到鼓浪屿的大海里。他的妻子黄玉莲在2013年完成了他的遗愿。胡先生将与博物馆同在,与音乐同在。"
|
|
产品专区 |
|
银河官网的合作伙伴: |
|
|
|
|
|
|
|
银河官网的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公网安备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银河官网的版权所有。